中医香疗法(芳香疗法)是利用药物挥发性成分,通过嗅吸、熏蒸、佩戴等方式调节气机、防治疾病的疗法。其理论体系在历代中医文献中有系统记载,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提出“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臭香”,首次将香气归为脾土之味,确立芳香醒脾的基本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进一步阐明“辛甘发散为阳”,指明芳香药气属阳,主升散透达。《神农本草经》记载多种芳香药“主辟恶气”,如麝香“去三虫”,雄黄“杀精物邪恶气”,强调芳香药对抗疫疠邪气。其主要是通过嗅吸通窍以醒脑开闭,透皮吸收以行气活血,空气消毒以净化环境来发挥作用。如孙思邈创“辟瘟囊”,用雄黄、朱砂等佩胸前防传染病,《外台秘要》用丁香、肉桂脐贴(神阙穴)治小儿泄泻。《本草纲目》载艾叶熏灸百会穴治鼻渊。
中医香疗以《内经》“芳香归脾”为宗,在《肘后方》《千金方》等典籍中发展为完善的外治体系。其精髓在于借香气“轻清上扬”之性(《温病条辨》),实现“气至病所”的靶向调节。正如《遵生八笺》所言:“香之为用,调外而安内”——这既是气机哲学的具象化,更是中医“治未病”智慧的生动实践。

1. 熏香法:通过燃烧香材或使用电子熏香器,使香气弥漫在室内空气中,达到净化空气、调节情绪、预防疾病等目的。

2. 佩香法:将香材研磨成粉,装入香囊中,佩戴在身上或放置在身边。佩香法主要通过人体周围的香气环境来调节气血、预防疾病,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芳香辟秽作用,如佩戴装有藿香、佩兰等香材的香囊,可预防蚊虫叮咬和暑湿感冒。

3. 香浴法:将香材加入到浴水中,通过沐浴使香气经皮肤吸收,同时水的温热作用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香疗的效果。如用玫瑰花、薰衣草等香材进行香浴,可起到美容养颜、舒缓身心的作用。

4. 香枕法:将香材装入枕头中,睡觉时使用。香枕法借助头部与枕头的接触,使香气缓缓散发,作用于头部的经络和穴位,可改善睡眠质量,缓解头痛、头晕等症状,如用菊花、桑叶等制成的香枕,对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目眩有一定的调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