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气功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主动调控意识(调心)、呼吸(调息)和姿势动作(调身),达到培育真气、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养护脏腑、增强正气(抗病能力)从而防治疾病、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独特疗法。它不仅是医疗手段,更是一种深刻的身心修养实践,体现了中医“治未病”和“整体观”的核心思想。《灵枢·官能》指出“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强调形体柔和是行气基础。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指出“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载“六字诀”,通过呼气发“嘘、呵、呼”等音调节脏腑。
气功疗法的精髓在于将意识、呼吸、身体动作高度协调统一,其对慢性病康复,功能性疾病,老年保健与预防,骨伤科康复等具有良好的作用。具有同时作用于身心多个层面,效果综合而持久、副作用极少(科学指导下练习)、提升整体生命状态和修养境界的作用
总而言之,中医气功疗法是一门融合哲学、医学、运动学、心理学的古老而深邃的身心锻炼技艺。它通过独特的“三调合一”技术,主动激发和优化人体固有的生命能量(气)和自愈能力,从根源上调整身心失衡状态,实现祛病强身、延年益智的目标。它是中医非药物疗法的瑰宝,其蕴含的生命智慧和对心身关系的深刻理解,在现代健康促进和疾病防治领域持续展现出独特价值。
1. 存想类功法
存想类功法是一种通过集中意念、想象特定的形象或场景来调节身心的气功功法,具有强调意念,身心皆调的特点。
(1) 丹田存想:丹田是中医经络学说中的一个重要部位,一般分为上丹田(在两眉之间)、中丹田(在两乳之间的膻中穴)和下丹田(在脐下三寸处)。丹田存想就是通过意念将注意力集中在丹田部位,想象丹田处有某种形象、感觉或能量的存在,以达到调节身心、增强体质的目的。

(2) 日月观想: 一种古老的冥想方法,它基于中国古代的阴阳哲学。在这个过程中,练习者通过集中精神,想象太阳和月亮的形象、光芒以及它们所代表的特质。太阳通常被视为阳性的象征,代表着力量、活力和光明;而月亮则被视为阴性的象征,代表着柔和、冷静和神秘。通过这种观想,人们试图在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中找到阴阳的平衡,从而达到调节身心、调和阴阳的目的。这种练习不仅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焦虑,还能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3) 五行存想:五行存想以五行(金、木、水、火、土)与人体五脏(肺、肝、肾、心、脾)的对应关系为基础。《黄帝内经》中提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等,阐述了五行与五脏及自然界的联系。五行存想就是利用这种联系,通过存想不同五行元素的形象、特性等,来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以达到平衡身心的目的。

2. 导引类功法
导引类功法是中国传统养生与修炼体系中极具代表性的技术,通过肢体运动、呼吸调控与意念引导相结合,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强身健体的目的。
(1)八段锦:八段锦是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术的代表功法之一,八组动作分别是“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动作易学,强度适中,适合各个年龄段和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练习。

(2)太极拳:太极拳不仅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重要流派,也是一种优秀的健身养生运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运动特点,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柔和缓慢,注重身体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强调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将意识、呼吸与动作紧密结合。长期练习太极拳能够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平衡力和肌肉力量,改善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还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缓解精神压力。

(3)五禽戏:五禽戏由东汉名医华佗创编,主要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与神态,同时配合呼吸吐纳。虎戏:威猛刚劲,主练肝,如“虎扑”强化腰背;鹿戏:轻盈舒展,主练肾,如“鹿抵”活络颈肩;熊戏:沉稳厚重,主练脾,如“熊晃”调理脾胃;猿戏:敏捷灵巧,主练心,如“猿提”提升反应;鸟戏(鹤戏):平衡轻灵,主练肺,如“鸟飞”扩展胸腔。如今,国家体育总局推出“健身气功·五禽戏”标准化版本,保留传统精髓,降低难度,使五禽戏得到广泛推广。

(4)六字诀:六字诀,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养生功法,它通过特定的六个字的发音——嘘、呵、呼、呬、吹、嘻,与呼吸的技巧相结合,进而达到调节人体脏腑功能、疏通经络的效果。这种功法被广泛认为能够促进身心健康,帮助人们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5)易筋经:易筋经历史悠久。易筋经有十二式,包括韦驮献杵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三势、摘星换斗势、倒拽九牛尾势、出爪亮翅势、九鬼拔马刀势、三盘落地势、青龙探爪势、卧虎扑食势、打躬势、掉尾势。每一式动作都有其特定的姿势、呼吸方法和功效。动作大气优雅,注重内外兼修。

3. 吐纳类功法
吐纳类功法主要通过调整呼吸来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这种功法强调的是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通过吐纳,修炼者可以净化身心,提升精神状态,提高身体素质。
(1) 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是让横膈膜上下移动。吸气时,横膈膜下降,将脏器挤到下方,腹部会膨胀;呼气时,横膈膜上升,腹部收缩。

(2) 自然呼吸:自然呼吸是指人体在自然状态下,不刻意控制呼吸节奏、深度和方式,自然而然进行的呼吸过程。

(3) 深呼吸:深呼吸是指深而缓慢地吸气,使空气充分进入肺部,然后再缓慢地呼气,将肺部的气体完全排出。这种呼吸方式能够使呼吸量增加,让更多的氧气进入身体,同时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

(4) 数息法:数息法主要是通过专注于呼吸,并对呼吸的次数进行计数,来帮助练习者将注意力从纷繁复杂的外界事物和内心杂念中收回来,集中在当下的呼吸感受上,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5) 停闭呼吸法:停闭呼吸法是在呼吸过程中加入停顿闭气的环节,通过调整呼吸的节奏和停顿时间,达到调节身心、增强体质的目的。这种呼吸法强调呼吸的节律性和停顿的控制,注重吸气、呼气与停闭的时间比例和配合,使呼吸更加深沉、均匀,从而对身体的生理功能产生积极影响。

(6) 踵吸法:也叫踵息法,是一种传统的养生呼吸方法,出自《庄子・大宗师》中“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是指呼吸应徐缓深沉,让气息能缓缓下沉到脚后跟。它强调呼吸的深度和连贯性,追求将气息贯穿至人体的底部,以达到更好的养生效果。

4. 静定类功法
静定类功法是一种强调通过静坐冥想和身体姿势的调整来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的健身功法。这种功法的核心在于静心,通过静心来达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从而使得修炼者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思维,进而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
(1) 坐功:通常采用盘坐的姿势,可分为自然盘坐、单盘坐、双盘坐等。打坐时要保持脊柱挺直,头部端正,双手自然放置,然后通过调整呼吸和意念,让身心逐渐进入安静状态。养生功效:有助于调节呼吸,使呼吸变得深长、均匀、细缓,从而增强肺部功能,改善气血循环。同时,能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缓解精神疲劳,提高专注力和思维能力,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站桩:身体保持特定的姿势站立不动,如混元桩、三体式桩等。站桩时要求全身放松,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养生功效:能增强腿部力量,改善身体的平衡能力和稳定性。同时,通过调整呼吸和身心状态,可促进气血流通,培补元气,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对一些慢性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3) 卧功:在卧位状态下进行,姿势有仰卧式和侧卧式等,通过特定的呼吸方法和意念引导来调节身心。功效:能使身体充分放松,缓解疲劳,促进气血循环,调节脏腑功能,有助于改善睡眠和增强体质。

(4) 静坐:通常坐在椅子或蒲团上,保持身体端正,头部正直,脊柱挺直,双手自然放置,通过调整呼吸和排除杂念,让身心进入安静状态。功效:可以平静思绪,减轻精神压力,增强专注力和定力,调节呼吸,促进气血流通,对身心健康有诸多益处。
(5) 守一法:将意念集中在身体的某一部位或某个特定的对象上,如守丹田、守眉心等,通过专注一念来排除杂念,达到身心的宁静。功效:有助于培养专注力,使精神内守,增强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促进气血的运行和脏腑功能的协调。
5. 周天类功法
周天类功法多存在于传统气功、内丹术等领域。
(1) 小周天:又称子午周天。以人体子午线,即前任脉后督脉构成的环状脉路为运行路线,气沿此路线后升前降。以子午流注起点子时喻人体一阳初现的子时,依次冲过尾闾、夹脊、玉枕三关,过鹊桥下十二重楼复归丹田,完成一周,可实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起到固本还元的作用。

(2) 大周天:内气运行路线除任督二脉外,也在其他经脉上流走,范围大于小周天。大周天也被称为卯酉周天,在练功时意守丹田之气,运气自下向左沿左腹阴跷、阴维脉上行至胸,至左乳直上人迎入面颊经两目,使气从右目下降顺经下入丹田,左旋右转一周为一卯酉周天。